也说“本质”
本质--本是本来根本,质是质料
通常语义下的本质,是我们希望通过语言描述一个事物,这个描述具有超越时空的广泛性,共通性。而这样做出的描述,能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到一个这个事物的精准印象。简单说还是在回溯中发现,从过去中总结。但要意识到这种连结并不是事物真实的“本质”或者“本源”,只是当下的我们对过去产生的连结,一种投射而已。
可感世界具有一个连续的“形式”,正因为这个连续的形式我们才能追溯“过去”,并且给我们一个事物恒常的错觉。譬如最有名的例子忒修斯之船,船从头到尾完全换掉了,你说他还是原来的船吗,之所以会对这个问题产生疑问正是因为形式的存在--船的形式看起来没变。其他的例子比如一个军队的编制xx排,人早就打光了,以前的人一个也没有了,你说xx排还在不在。
事物的要素虽然在变,但是其形式隐含了过去的状态,或者说其现在的形式与其过去的形式有显式的联系。因为这种联系,我们能从这些“连结”来追溯过去。所以我们是从“当下”追溯“过去”,是一种“认知的投射”
“本质”,或者说语义上的“本质”,据我观察大概有这样几种。一是范畴上的本质。譬如凳子,先有一种形式出现--某猿人觉得站着吃饭不怎么舒服,便找来一个较为光滑的石头放在屁股下面以便休息,这时凳子的形式出现了。虽然语言还未出现,但认知以及可被认知的形式已经存在。此后其他猿人觉得这种光滑的石头相当不错,于是一直保留发展下来,一直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坐具。那么什么是凳子的本质呢,这时我们找到经验中所有叫凳子的东西,然后观察它们的共性,对这个共性进行描述。通常,描述应当是直接的。比如我可以说凳子的本质是一种没有靠背的坐具。又比如对于婚姻的本质,你会把你认为所有符合婚姻的情况全部分析一遍,然后试图得出结论。
用形式探寻本质,形式是依赖于认知的,尝试使用当下的一部分形式,来为过去以至于未来的形式做出“完满的说明”。这是不行的。
第二种是“还原论”,就是把物体细分再细分,以期望找到“最终的质”,这个质就算是本质了。那么,一个形式被分成多个更小的形式,这个更小的形式算不算本质呢。另外,把一个形式进行细分,你仍能得到一个形式,你可以一直分下去,没有止尽。
如果仍要说本质,我只能说他是“自发的”,如源源不断的泉水一样,永远不会停止。我们的知觉将我们从本源世界投射到这个可感世界之中,或者说宇宙通过知觉观察他自己。我么永远无法离开知觉这个“投射的过滤器”,离开他一切变得毫无生机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